《封学长,丫头不要你了》小说姜茶封迟瑾现代都市整篇阅读
封迟瑾的话成了姜茶的动力。 从这天开始,她每天都会给封迟瑾汇报自己的学习,虽然,他没有回复过。 这一天,雅思成绩出来后。 班主任单独见了姜梅岚:“姜总,姜茶真的很优秀,我们班有一个保送名额,我想把它给姜茶……” “老师,这个名额应该给雪儿。”姜梅岚打断了她的话。 班主任愣住,不明白同样是女儿,为什么她要区别对待。 姜梅岚不给她说话的机会:“姜茶既然这么优秀,肯定可以考得上。” 姜茶站在门口,没敢开门,也没敢去看母亲离开的背影。 五年了,纵使她已经习惯,还是免不了难受。 晚上回到家,姜茶忍不住给封迟瑾发消息:“迟瑾哥,你知道吗?我偷偷做了亲子鉴定,我真的是我妈的女儿。” “我不懂我要怎么做,她才会喜欢我……” 对面还是一直没有回复。 姜茶睡不着。 下楼的时候,她却听到客厅里,姜雪正在和封迟瑾打电话。 “三哥,过些天我就能来美国了,姜茶她还要考剑桥,她都不知道你根本不在英国。” 姜茶闻言愣在原地。 后面姜雪说什么她已经听不清了。 她回到房间,去看关于封迟瑾的各种信息。 从前她没注意,现在她才发现封迟瑾的微博背景图是旧金山。 外面的风很大。 姜茶将封迟瑾给的手机封存在了抽屉里。 而后她拿着一年前做的鉴定报告去找了姜梅岚。 姜梅岚看到亲子鉴定后,不敢置信地看着她。 姜茶很平静:“有这份报告,我才敢叫您一声妈。” 姜母有些恼怒:“你什么意思?我是缺你吃的还是缺你穿的了?" 闻言,姜茶还是忍不住心里难过。 她红着眼,看着眼前一脸不耐的母亲。 “十四岁那年,把我从乡下接回来后,母亲您从未关心过我一次。” “我考了第一名,您说我作弊。姜雪学钢琴学跳舞,可我只能在家待着。甚至,您对外说,我是您的养女。" “妈,我不去剑桥了,我准备考国内大学,保送的名额我让给姜雪。” 她本来就对国外大学没有兴趣,只是因为那里有喜欢的人。 而现在,她已经没有喜欢的人了。 说完姜茶转身准备离开姜家,姜母这才看见她手边拎着一个老旧的行李箱。 走到门口,姜茶像想起什么,神色悲哀,声音克制: “以后,姜夫人也别联系我了吧” 短短一天,她同时失去了爱人和亲人。 姜茶提着行李,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姜家... 桐城,寸金寸土的沿江别墅区。 姜茶攥着书包带子,不安的抬头看着姜家别墅几米高的欧式铁门。 赵管家按了门铃,挑剔的打量着她:“进了这个门,就把嘴巴给我闭紧,好好认清自己的身份,知道吗?” 姜茶一身旧衣服,黑黑瘦瘦的,像棵黑土豆似的。 她怯生生回道:“好。” 赵管家拧起眉。 要不是人是自己亲自接回来的,她怎么也不相信,这样一个女孩儿是他们送去乡下十多年的姜家大小姐! 别墅门缓缓向两边划开。 却是走出来一个穿着白色衬衫,容貌俊美的男生。 “三少爷好。”赵管家露出一个略带谄媚的笑。 男生点了点头,径直朝对面的别墅走去。 见姜茶还在看,赵管家一扯她。 “别看了!那是封家三少封迟瑾,可不是你能招惹的人。” 姜茶忙收回视线:“好。” 又是好? 这种顺从让赵管家心中对她越发鄙夷。 姜茶年纪小,并不知道管家的想法,她被带到偌大的客厅,等候父母回家。 阳光一点点衰弱。 等到晚上八点。 别墅的大门推开,姜茶听见佣人恭敬地喊:“夫人好,姜雪小姐好。” 姜氏的总裁姜梅霜,一身干练高定西装,踩着高跟一步步走了进来。 她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和姜梅霜三分相似,白得像雪的女孩。 姜茶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妈和妹妹。 她有些局促的喊:“妈……” 可姜梅霜看也没看她,只对赵管家说:“带她下去。” 话落,她直接朝二楼走去。 “嘁……”姜雪一声嗤笑,也回了房。 姜茶从此知道,妈妈和妹妹都不喜欢她。 到点了晚上十点,一整天没吃饭的她饿得受不了,悄悄走出房门。 客厅里,传来两个人声音。 “妈,明明我才是姜家大小姐,现在突然多了个姐姐,别人会取笑我的!” “别闹了,你爸回来知道会不高兴的。” “妈!” “好了,听话,妈妈答应你,只有你才是姜家小姐行了吧。” 沉默的站在门口,姜茶饿的发疼的胃突然不痛了。 …… 在姜家生活的半个月里,姜茶才明白奶奶常说的那句话,偏了的心是正不回的。 姜雪是大小姐,姜茶算什么,她自己也不知道。 这天,姜家在自家花园举办宴会。 佣人都去准备晚宴了,没人给姜茶送饭,饿到晚上,她被香味吸引来到花园。 花园一派灯影香鬓,她迟疑着悄悄走近自助餐的桌子。 只拿了一个小面包,姜茶正要转身离开时,一只手从身后扯住了她的领子。 男生变声期的嗓音刺耳:“这是谁啊?姜雪,你家怎么有个乡巴佬来偷东西吃?!” 众人的视线都被吸引。 姜茶捏着面包的手一松,仓皇的想挣脱离开,却是徒劳。 她满脸通红,这时,抓着她衣领的手忽的一松。 “闹什么。” 一个如冷泉的声音随之响起。 姜茶转头,只见抓她领子的家伙在另一个男生面前低下了头。 是封家三少封迟瑾。 封迟瑾瞥了姜茶一眼,对赶来的姜梅霜道:“抱歉,姜阿姨,我弟弟太调皮了。” 姜梅霜客气一笑,却是淡淡道:“没关系,只是个养女罢了,乡下亲戚的孩子,来投靠我们家的。” |